4月16日,管理学院旅游管理2301班学生潘马雨随校党委党校发展对象培训班赴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以下简称“农讲所”)开展实践学习时,意外邂逅同专业学妹伍佳维担任志愿讲解员。一场“专业对口”的红色宣讲,让师生们见证了一场理论与实践交融的生动党课。
惊喜相遇,志愿讲解“声”入人心。“没想到能在农讲所听到本专业同学的讲解!”潘马雨的惊喜折射出这场相遇的特殊意义。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伍佳维以专业视角串联起农讲所的建筑布局、历史脉络与时代价值,更以幽默语言揭秘毛泽东同志对武昌都府堤的情感纽带。从展陈细节到历史故事,她的讲解既有学术深度又饱含感染力,引得学员们驻足凝听、低声探讨。当“小蜜蜂”收音器落下,全场掌声雷动,这既是对讲解的认可,亦是对专业实践的生动注解。

为同学们讲解农讲所的故事
初心萌动,来自朋辈的激励与成长。回想起当初加入武汉革命博物馆志愿者团队的经历,伍佳维感慨万千。在志愿者培训的课堂上,她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从博物馆展品的巧妙布局到其功能定位,再到引人入胜的讲解技巧,她都一一铭记于心。培训期间,她目睹了众多志同道合的志愿者,他们或低头沉思,奋笔疾书;或热烈讨论,分享心得,每个人都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对志愿服务的热爱。在通过考核之后,看到其他志愿者踊跃报名参与各项讲解任务,伍佳维也备受鼓舞,下定决心要向大家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为传播红色历史文化贡献一份力量,这种积极向上的氛围成为她坚持下来的动力。

志愿者培训(左一:伍佳维)
蜕变之路,从“社恐”至“主讲”。谈及第一次独立讲解,伍佳维仍记忆犹新,那时的她站在展厅里,面对众多眼神炙热的陌生观众,她的大脑突然一片空白,平日里反复记忆的讲解词瞬间忘得一干二净,那一刻,她紧张得手心冒汗,满脸通红。然而,观众并没有表现出不耐烦,反而用鼓励的眼神和掌声给予支持。在观众的鼓励下,伍佳维逐渐平复心情,努力回忆讲解内容,面带微笑地重新开始讲解,随着讲解的深入,她越来越放松,状态也越来越好,最终顺利地完成了讲解任务。“红色基因的传承,需要当代青年做转换器而非复读机。”从那之后,伍佳维深刻领悟到了每一栋建筑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并渐渐做到了从背稿者到对话者的转变。在讲解工作中,她愈发自信和熟练,以精彩的讲解向更多人展现红色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一出色的表现不仅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也得到了博物馆老师的高度表扬。


日常讲解工作
双角色赋能,以专业反哺使担当。作为校青年志愿者协会负责人,伍佳维将志愿服务与专业成长深度融合。她主动请缨,担任农讲所的讲解员,将课堂上学到的旅游规划、文化传播理论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旅游管理不仅是景点导览,更是文化价值的传递者。”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