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红色基因、践行青年担当,8月5日至8月8日,武汉学院“长缨志远队”赴江西省瑞金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深入革命旧址红色教育基地,通过实地调研、数字技术探索、访谈游客等形式,在革命圣地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
叶坪寻踪,在旧址群中接受信仰洗礼。走进叶坪革命旧址群,青灰色的砖瓦、古朴的院落瞬间将队员们拉回那段烽火岁月。大家先后参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红军检阅台等历史建筑,触摸着斑驳的墙壁,聆听着背后的革命故事,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这些旧址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承载着无数先辈热血与理想的记忆载体,是最生动的红色教材。” 队员周心圆驻足旧址内,轻声感慨。在庄严肃穆的红军烈士纪念塔前,队员们整齐列队,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深深鞠躬并默哀。“每一块砖石都记录着血泪,每一处旧址都诉说着忠诚。” 队长胡琼文的话语掷地有声,“红色旅游不仅是看风景,更是传承精神。我们要把这份信仰刻在心里,让红色火种代代相传。”

科技探路,在博物馆里思考传承新题。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的数字交互展区,成了队员们探索红色传承的 “实验室”。游客只需将手掌贴上五角星感应装置,动态投影便会生动再现 “军民鱼水情” 的历史场景。但队员们在调研中发现,尽管这类科技装置设计新颖,驻足体验的游客却寥寥无几。更让队员们深思的是与当地出租车司机的对话。当被问及路边红色标语的历史背景时,司机却摇头表示 “讲不清楚”。这与前一日在赣州遇到的司机形成鲜明对比 —— 那位司机谈及城市发展时,满是自豪与热情。“科技是传承的‘加速器’,但不能只靠博物馆里的‘黑科技’。” 胡琼文结合调研见闻感慨,“红色文化要真正‘活’起来,得走进街头巷尾,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让当地人先成为红色故事的‘讲解员’。”

徒步践悟,在罗汉岩上重寻初心力量。 “沿着红军的脚印走一遍,才懂什么是‘攻坚克难’。” 徒步王田镇罗汉岩时,队员们踏上陡峭湿滑的红军游击小道,钻进昏暗潮湿的岩洞,切身感受着革命先辈行军作战的艰辛。汗水浸湿衣衫,脚底磨出薄茧,但没有一名队员停下脚步。“现在我们不用再像先辈那样浴血奋战,但他们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与执着,正是我们当代青年需要传承的。” 队员李浩然擦着额头的汗水说。在罗汉岩的山顶,队员们望着脚下的山河,更加深刻地明白:青年一代的 “担当”,就是要把革命先辈的精神,转化为奋斗新征程的动力,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勇毅前行。

青年方案,让红色基因“活”在当下。四天的瑞金之行,从叶坪旧址的星火燎原,到罗汉岩的初心坚守;从对科技赋能红色传承的探索,到对乡土红色情怀挖掘的思考,“长缨志远队” 的队员们用青年视角,重新诠释着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传承不是简单复刻过去,而是让历史与当下共鸣。” 队员们在实践总结中写道,“我们既是革命历史的‘聆听者’,更要做红色基因的‘传播者’、未来征程的‘书写者’。未来,我们会带着在瑞金汲取的信仰力量,用创新的思路讲好红色故事,让信仰之光照亮新征程,用青春之火点燃新时代的‘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