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武汉学院瞳行志愿服务队走进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放鹰台社区托管班,一场以“触摸视障世界”为主题的宣讲活动让这个夏日的午后涌动着温暖的共鸣。社区托管班的孩子们在志愿者的引导下,通过科普、盲文体验和情景模拟等活动,打破视觉认知的惯性,近距离触摸到视障群体的生活。

“视障群体并非都生活在黑暗里。”志愿者叶睿结合图文与实物展示,为孩子们梳理视障群体的多元面貌:从仅存光感的“全盲”,到可辨识轮廓的“低视力”。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发问,“那他们怎么看书写字呀?”“走路会摔跤吗?”稚嫩的好奇里藏着最纯粹的关切。
当盲文板和笔分发到手中,好奇变成了小心翼翼的实践。志愿者小叶老师示范过盲文点位的排列规则后,孩子们俯身纸板,用指尖压出凸起的圆点。“你好的盲文是两个点加三个点吗?”“力度太轻会不清晰,太重又容易破洞。”活动室里,此起彼伏的讨论取代了往日的喧闹。半小时后,孩子们举着自己书写的“你好”“谢谢”盲文明信片,那些凹凸的痕迹,不再是陌生符号,而成了能传递心意的温暖卡片。这,便是他们与视障群体跨越感官的初次“对话”。


最触动人心的是“模拟盲人出行”环节。志愿者设置简易障碍后,孩子们两两分组,一人蒙眼持盲杖,另一人在侧轻声引导:“往左半步”“抬脚”......在周围的一片寂静中,指令格外清晰,原本熟悉的走廊,此刻化为需要全神贯注的陌生领域。蒙眼的小雨轩攥紧盲杖,每走一步都要停顿片刻;旁观的孩子们屏住呼吸,直到同伴安全通过才松口气。摘下眼罩后,他抹了把汗说到:“蒙上眼睛后,每一步都怕撞到东西,太没有安全感了。”


这场活动没有喊出空洞的“关爱”口号,却在盲文点的触感里、在蒙眼的忐忑中,让孩子们真正了解到视障群体的日常,也让“看见”有了新的注解——用心感知,便是最温暖的联结。

武汉学院瞳行志愿服务队负责人叶睿表示,此次活动不仅是视障群体与青少年间的温暖对话,更是新时代青年以行动践行社会责任的生动缩影。团队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后续将联合更多社区开展类似活动,通过“体验式”互动打破偏见,让更多人走进特殊群体的真实世界,让“无障碍”从理念落地为城市文明的毛细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