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至9日,管理学院“隆昌寻韵筑梦实践团”奔赴四川省隆昌市,围绕“传承红色基因·科技赋能农业·守护绿色生态”三大主线,在圣灯镇、胡家镇、水龙村三地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从海拔800米的页岩气会战遗址,到无人机盘旋的千亩稻虾田,再到挂满“驱鸟球”的阶梯果园,“隆昌寻韵筑梦实践团”用五天时间完成了一场跨越70余年的精神对话,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隆昌寻韵筑梦实践团到隆昌气矿会战旧址观摩学习)
追寻先辈足迹,铸就理想信仰之魂。团队来到圣灯镇隆昌气矿会战旧址,开启红色研学之旅。在“震旦路”遗址,讲解员指着钢钎铁锤感慨:“每一步都浸润着建设者的汗水。”大礼堂斑驳墙壁上,“自力更生、攻坚克难”的誓言仿佛仍在回响。站在28位烈士名录前,19岁王建国紧握扳手的定格画面、怀孕三月仍绘出精准图纸被誉为“大山里的铿锵玫瑰”的女技术员陈秀兰,让同学们肃然起敬。这堂“行走的思政课”,让红色基因在青年心底扎根。

(在胡家镇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调研)
创新驱动发展,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在胡家镇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金黄的稻浪与鲜活的青虾相映成趣。养殖户王先生熟练地遥控无人机抛撒饲料,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他兴奋地说:“自从采用了无人机作业和智慧测报平台,亩产从300斤增至600斤!”现场测算数据显示,无人机每小时作业80亩,效率是人工的15倍;智慧测报平台定向喷洒减少农药20%、节水80%,科技改变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实现了“知天而作”的精准模式。团队成员与养殖户同坐田埂,记录“两季稻四季虾”模式带来的亩均纯收入翻番成果,梳理出“技术落地—政策补贴—市场反哺”的闭环机制,为后续服务提供“导航图”。大家还针对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与当地农户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同学们跟着果农现场学习嫁接技术)
传承传统智慧,守护绿色生态家园。7月5日,实践团来到水龙村,开启守护绿色生态之旅。他们跟随果农学习传统“嫁接法”,技术员三分钟完成一株柑橘嫁接,这种“成本低、见效快、易推广”的技术让同学们赞叹不已。面对果园的鸟害难题,果农们自制橙色亮片“驱鸟球”,守护果园的同时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山脚稻田、山腰果园、山顶林木的立体种植模式,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这片土地上的生动实践。为让绿色生态理念深入人心,实践团在村文化广场开展了“非遗+环保”活动,孩子们用树枝拼出“稻田机器人”、在漆扇上描绘“稻虾共生图”,老党员与青年共剪“手捧地球”剪纸。“老师,我要把扇子送给爷爷,告诉他要保护小河”,孩子们的童言稚语诠释了人们对绿水青山的热爱与向往。同学们也深刻得体会到,只有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守护这片绿色生态家园。
五天的社会实践虽然结束了,但青春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大家纷纷表示,要持续跟踪隆昌模式,把红色故事、科技方案、传统智慧转化为长效服务机制,完善“科技下乡”技术对接,探索“红色研学+生态旅游”新业态,让非遗美育成为常态化乡风文明载体。青春之力虽微,汇聚便成江河;青年与乡村的相遇,终将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下最鲜活的注脚,在新时代的乡村大地上书写更加绚丽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