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纸书信,两颗真心。365天笔谈,24封信,城乡少年隔空对话,传递温暖与力量。管理学院供应链管理2301班学生、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负责人熊泽豪与山区儿童张玉彬以真诚为笔、共情为墨,在城乡对话间架起精神桥梁。从困惑答疑到理想传递,志愿精神在书信往来中完成双向生长,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春注脚。

参加汉马志愿服务的熊泽豪
2024年3月的一天,细雨敲打着图书馆的玻璃。在武汉学院的红色信纸上,“亲爱的张玉彬弟弟”几个墨迹微微晕开,这是我给张玉彬写的第一封信。
张玉彬,是一位正上初一的留守儿童。我的信寄出不久,便收到了他的回信,这封回信仿佛让我看到了一个鲜活立体的少年困境。他热忱地描绘着火影结印的帅气姿态,又沮丧地诉说因热爱日漫遭哥哥批评“不爱国”的委屈,字句间尚带着稚拙的怯意。我郑重地落笔告诉他“做自己便好”,还忍不住画上个憨厚的笑脸表情,“分清动漫幻想与历史真实,爱国便在心里。” 从何为爱国的困惑到畅谈理想,玉彬的成长印证了友爱精神如何消解偏见。365天24封信,占据我十分之一的课余时间,但我想自己的这种坚守,可能也就是奉献精神最朴素的注脚。
我的回信有意涂抹上大学的明快色彩:樱云漫卷的校园、趣味盎然的辩论赛、第一次讲相声时的窘迫与得意,甚至舞会踩到搭档脚背被骂“春虫虫”的糗事。那些信越过重山,落在张玉彬堆满习题的课桌上。他在深夜的台灯下回信,困惑与压力在字里行间里起伏:“初三体育课真的那么恐怖吗?”“甲沟炎一跑就疼,可我必须跑!”我对着那几行透着急切的小字,仿佛看见昔日操场上气喘吁吁的自己。信笺成了最妥帖的树洞,我小心地分享对学习的看法,避开空泛教训,只描述自身从困境里跋涉出的一隙光。这种“助人自助”的螺旋,让受助者终成助人者。我教他拆解作文题,他赠我“忍痛奔跑”的勇气,如同中南民大志愿者杨花,幼时受支教帮扶,成年后接力进藏书信传薪 ,在志愿长链中,每个环节都是承前启后的。
时光如信鸽扑棱着翅膀滑过。玉彬的字迹渐渐褪去了当初的工整拘谨,开始率性地向我倾诉心事。他在某封信里笨拙地画了一只撕裂的脚趾作为插图,戏称为“战斗勋章”,又在信末大大咧咧地憧憬着未来。收到他最后一封信那天,恰好学校操场的晚霞烧透了天。我攥着他真诚到近乎笨拙的祝福词句,虽然你的“语文水平就是这样了,语序完全乱乱的,写不出高深的句子”但是我觉得真正的感情本身就不着调,细腻的感情和真心怎么可能完完全全一字一句地表达出来,能让人感受到你的真诚就足够了。我心底那片属于志愿者的田地已然稻浪翻滚——那些被细心播撒的共情与陪伴,已长成了另一个少年跋涉风雨时手握的杖。玉彬的作文分数半年提升12分时,我的沟通能力也在信纸间淬炼。志愿行动如同一面镜子:少年照见未来可能,青年重审生命价值。当他在末信写下“想成为你这样的人”,而我在服务报告反思教育公平,进步精神已完成双向启蒙。
最后一次提笔,墨色似蘸了黄昏。我将万语千言熬成了朴素的嘱托,在信纸末尾勾下两道起伏的线条,两座并肩的山峦。墨水深沉,字字如种子:“我在此峰,你在彼峰。不必同行,顶峰相望便是好风景。” 我们从未见过彼此的脸,却通过信纸触摸到了对方灵魂的温度。志愿者的心是一枚微小的齿轮,未必能带动山河巨变,却笃定地嵌入了某个少年攀登的身影里——陪他行过幽谷时抬头,看见山峰之上,有人也在自己的征程里默然举灯,光芒温暖无声却穿透千里长夜。此后的道路可能独行,但信纸撑开的伞骨,早已嵌入血肉,足以在暴雨突至时护住一颗澄澈勇敢的心,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也在这一来一往的书信中,绽放出最动人的光彩。